(津党厅〔2019〕51号 2019年6月5日) 各区委,市委各部委,市级国家机关各党组(党委),各人民体党组:
《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意见》已经市委领导同志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此件发至市地师级) 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论述,更好地发挥各级关工委和广大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以下简称“五老”)在帮助青少年成长成才中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切实推进我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创新发展,积极参与努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现提出如下意见。 —、总体要求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祖国的未来属于下一代。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关心下一代事业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阐明了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政治定位,确定了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新坐标,为做好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论述,提高政治站位,把牢政治方向,不断增强推进我市关心下一代事业持续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要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站在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实现党的长期执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更加自觉地关心和支持关心下一代工作,组织、引导更多离退休老同志积极投入关心下一代工作,在时代的舞台上老有所为、发光发热。 二、主要任务 1.坚持服务青少年的正确方向。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方向和目标,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要加强政治引领,教育引领广大青少年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永远听党话、跟党走。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积极创造更多场景,引导广大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过程,立志报效祖国和人民。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通过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在勤学、修德、明辨上下功夫,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青少年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要充分发挥我市党史国史资源较为丰富的优势,继续深化党史国史教育。持续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五爱教育”、“弘扬好家教、好家风”、“关爱明天、普法先行”等活动。统筹整合各类党团活动阵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场所,作为关心下一代活动阵地,有条件的地方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社区青少年活动室、“五爱”教育阵地、图书阅览室、校外辅导站等关工小组活动阵地建设。 3.帮助和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充分发挥关工委和“五老”优势,帮助解决青少年在成长成才、身心健康、社会融入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千方百计为他们排忧解难。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着力培养听党话、跟党走的能工巧匠,促进企业青年职工成长成才,要通过科技教育培训和“五老”结对帮扶等方式,帮助农村青年增收致富。要拓展8890便民服务专线、青少年服务热线平台辐射、服务功能,做好帮扶困难青少年的工作,协同有关方面给予弱势青少年更多关爱,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市广大青少年。 4.为青少年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着眼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要对损害少年儿童权益、破坏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言行,采取有力措施,坚决防止和依法打击。要坚持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要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为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要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创新,协同有关部门加强对网吧的监督管理,发挥“五老”的作用,推动净化和优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环境,支持和帮助青少年成长成才。 三、加强关工委建设 5.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各级党委(党组)要将关心下一代工作纳入党建工作总体部署,坚持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相统一,以党的建设带动关工委建设,不断提升各级关工委组织力。各级关工委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提高政治站位,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始终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要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切实明确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地位作用、政治标准、主要任务、工作重点、依靠力量和根本保证。 6.加强组织建设。各级党委(党组)要加强对关工委组织建设的领导。进一步巩固市、区关工委组织建设成果。努力加强农村、社区、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基层关工委组织建设。继续推动在国有企业、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中建立关工委组织工作,重点抓好已建党组织的非公企业、社会组织中建立关工委组织工作。规模较大的非公企业、社会组织要积极创造条件单独建立关工委组织,规模较小或单独组建有困难的,可依托区域性党组织、行业协会党组织、企业联合党组织等组建关工委组织。要注意吸纳更多教育、卫生、体育、科技、法律等方面退休人员中的专业人才加入关工委队伍。推行“五老”注册制,试行“五老”志愿者制度,对愿意参加关心下一代日常工作的老同志颁发“关心下一代志愿者”证书,确保关工委队伍的稳定性。充分发挥“五老”的政治、理论、经验、威望和作风优势,为“五老”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各级关工委要定期开展“五老”骨干培训工作,着力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心系广大青少年、业务本领过硬、工作作风优良的“五老”队伍,为高质量推进关心下一代事业提供坚强的保障。在社区“五爱”教育阵地等“五老”比较集中的单位,可建立“五老”工作室,具备条件的应组建“五老”党支部或党小组。以深入开展基层关工委创建活动为抓手,切实落实关工委责任制,加强关工委工作考核,促进关工委活动开展和队伍活力提升。 7.加强班子建设。各级党委(党组)要统筹推动关工委班子建设,把关工委作为离退休老同志继续发挥作用的首选岗位,精心选派政治可靠、责任心强、经验丰富、威信高、热爱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老同志,充实到各级关工委领导班子,并注重不断提高班子的理论学习能力、政治引领能力、关爱服务能力、改革创新能力、狠抓落实能力。要选好、配好各级关工委负责人,市、区、系统关工委主要负责同志应由曾在市、区、系统领导班子中担任过正职的领导干部担任。街道(镇)、社区(村)、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关工委主要负责人,一般应由单位党组织负责同志兼任。要完善关工委推荐、党委领导或组织部门动员谈话、党委审批的工作机制。各级关工委领导班子因工作变动等原因缺位的,要及时调整充实,做到班子结构合理、有退有进、退进有序。 8.加强作风建设。各级党委(党组)要以党的建设的好经验指导、引领关工委作风建设。各级党组织要加强领导,扎实推进关工委“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要加强各级关工委党性教育和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引导广大“五老”牢记党的宗旨、保持清廉本色,充分发挥老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始终保持政治上坚定,保持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要大力弘扬“忠诚敬业、关爱后代、务实创新、无私奉献”的“五老精神”,抓好“五老”为主体的队伍建设,通过关心下一代、服务青少年,不断密切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要研究大数据、新媒体发展、智慧社会建设等提出的时代课题,推动关工委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逐步培养形成“五老”网宣队伍,加强网上关工委建设。 四、保障措施 9.落实工作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关心下一代工作,把关心下一代工作纳入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纳入党建工作目标管理,与其他工作同时规划、同时研究、同时部署、同时检查考核。市、区党委每年要听取一次关心下一代工作汇报。各级党委都要明确一名领导同志,分管或联系关工委工作。各级关工委要认真践行“急党政所急、想青少年所需、尽关工委所能”的工作方针,及时向党委和政府汇报工作,主动争取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与支持。 10.完善保障机制。要把关工委工作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或本部门、本单位年度预算。积极帮助解决关工委工作场所和设施。对从事关工委工作的驻会“五老”和工作人员深入基层或参加必要活动等工作所需经费予以保障。市关工委办公室挂靠在市委老干部局,承担市关工委日常工作,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各区也应比照市关工委办公室设置,在区委老干部局现有编制内落实1至2名专兼职工作人员并明确工作责任,落实考核制度,加强规范化建设。各系统也应根据实际情况明确1至2名专兼职工作人员。 11.加强宣传激励。要大力弘扬“五老”精神,按照有关规定,对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表扬、表彰。要充分调动“五老”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组建专兼结合关心下一代工作宣传队伍,协调有关媒体,大力宣传关心下一代工作典型,进一步办好关工委手机报,营造关心下一代工作氛围。 12.形成工作合力。各区各部门各单位要主动支持、积极配合关心下一代工作。各级组织、宣传、统战、政法、老干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技、民政、人社等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整合资源,健全关工委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联合、联手、联动,各尽其责、协同配合,切实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有力配合、关工委主动作为、社会广泛参与的关心下一代的工作格局。
|